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又名复发性特发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临床特点是浅静脉炎呈游走性,迁徙于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此起彼伏,反复发作。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中医学认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蕴久化热,湿热瘀血留滞;或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
现代医学对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原因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注意到该病与某些疾病有密切关系。第一,它往往是内脏癌的体表现象。许多学者都同意本病往往是潜在性内脏癌肿的早期表现。原发性癌肿的部位涉及胃、胰、胆囊、前列腺等器官,特别是与胰腺体尾部的癌肿关系密切。第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系密切。开始是呈现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随后均发生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因而认为本病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种演变,是整个病程中病变活动阶段的临床表现,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第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表现。约有1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肢体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引起肢体水肿、发凉 ,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或出血点,自觉肢体发麻、沉重无力。这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所致的血液凝固性亢进,静脉内形成血栓,闭塞管腔所致;也可能与激素的副作用有关。第四,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为白塞病血管病变之一。有报道102例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并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静脉血栓占70%,以浅静脉炎多见,且具有复发性。下肢深静脉、上下腔静脉,甚至肝静脉均可发生急性血栓形成。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是由湿热或寒湿之邪外侵,蕴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血留滞与脉络所致。亦可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脉道瘀阻而发病。
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于静脉壁,使其遭受损伤,静脉内膜受损形成血栓,并迅速导致浅静脉壁炎症反应,一般不累及静脉周围组织。炎症消退后,血栓发生机化,经历机化和再管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局部可重新建立血液循环,受累静脉可再通。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所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性变化.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其好发于青壮年性,沿肢体浅静脉形成出现硬性结节、斑块或索条状,皮肤微红、灼热,疼痛,有压痛,特别是具有间歇性、游走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即可明确诊断。由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是一个原因不明的单独疾病,也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者内脏癌等早期表现,因此临床诊断必须首先排除以上疾病之后,才能确定为单纯性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鉴别诊断包括:
1、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变始终局限于静脉;若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表现,则迟早会发生动脉病变,出现肢体缺血和营养障碍的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有以下规律有助于鉴别诊断:①首先发作一个时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而后才出现肢体缺血征象;②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同时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持续半年或数年后才停止;③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后期才有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④少数病人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全过程中均有间断发作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潜在性内脏癌所出现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点是发生于上肢和躯干少的机会几乎与下肢相等,对为坚硬的小结节,一般没有发红、灼热等炎症反应;患者年龄较大,有近期消瘦的情况,或有内脏癌的特有的临床表现。
3、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出现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点是多伴有原发病的多系统临床表现,如皮肤、黏膜病变、关节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肾脏损害以及癫痫或精神症状等。结合血液及免疫学检查即可确定。
4、白塞病所出现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点为伴有特征性的口-眼-外阴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