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息痛
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静息痛,是肢体慢性缺血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患肢处于严重缺血的表现。
在静息状态时人体血液循环变缓慢,因此患肢缺血程度会相对加重而产生疼痛,临床称此为“静息痛”。
这种疼痛多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平睡后10~15分钟出现,初在足趾,尔后逐渐扩展至足底和足踝部,呈针刺痛或烧灼痛,令人难以忍受。患者抬高患肢疼痛则加重,放低或稍作活动,疼痛则减轻或消失。
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常是将患肢悬垂于床边或者下地渡步以减轻疼痛。但平睡以后以上症状又会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
肢体缺血较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静息性疼痛可呈持续性,不但在晚间平睡时而且在白天也会感到疼痛,这是由于局部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所致。若是在长期的间歇性跛行之后出现静息痛,则提示动脉病变进展,肢体缺血程度加重,有发展成坏疽之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病例
辽宁省沈阳市患者李先生,60岁。
2000年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行走约300米即需要休息,就诊于当地省级医院后发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血管彩超检查显示“左侧腘动脉严重狭窄,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诊断为“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并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转诊至北京某医院,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但结论同前。
2004年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夜间静息痛,再次就诊于北京某医院查血管彩超显示“股浅、腘动脉闭塞”,由于病情明显进展,该院专家认为患者“必须手术搭桥治疗,否则需要截肢。即使搭桥最多也只能维持3~4年”。
2005年10月20日,患者经过咨询了解后转诊于石家庄长城医院血管血栓科。
入院查体发现:左下肢皮温明显减低且肌肉松弛,左足无汗、无汗毛生长,第三足趾末端有一约米粒大小的皮肤坏死。左下肢腘、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查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左侧股浅、腘、胫后、足背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股总动脉内斑块形成,右侧下肢动脉充盈欠佳有斑块形成。
明确诊断: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一级。
临床治疗:经过3周系统规范的以特色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药物保守治疗后,患者静息痛症状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第10天就能感觉到足部有明显的出汗,第三足趾坏死组织也基本脱落愈合。复查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左侧股浅动脉可探及小片状血流,腘、胫后动脉血流充盈欠佳,足背动脉未探及血流信号。患者非常高兴,对药物治疗保住自己的双腿更加有了信心。
继续巩固治疗3周后,患者足背及胫后均可触及到了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明显增加,夜间静息痛完全消失,可平步行走约4000米。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获得证实:左下肢动脉血流流速较前明显提高,足背动脉血流充盈可。
患者高兴出院,临走时拉着雷教授的手说:“是你们保住了我的腿,更救了我的命。我要告诉所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得病不要乱投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石家庄长城医院最专业”。而且一定要求我们把这段话写在网上,好让更多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尽快就诊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