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发生于单侧肢体,可由一侧肢体延及另一侧肢体,也可同时发生于双侧肢体。
19世纪初,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的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和静脉壁损伤,仍被公认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发病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其中血流缓慢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因素。与上肢静脉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流更易淤滞,尤其是小腿静脉丛内的血液流动缓慢,几乎完全依靠肌肉泵的作用向心回流,在制动或长期卧床时,此处血流过于缓慢,易于形成静脉血栓。
另外下肢静脉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较低,据研究报道,上肢静脉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比下肢高4倍,血流缓慢即可激活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容易达到凝血过程中所必须的浓度,又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留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因此,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高。
临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也是由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由于左髂总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总动脉骑跨,且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又有后面的腰骶椎前顶,造成左下肢远侧的静脉回流比右侧缓慢。
这一解剖学因素是造成左下肢发病率较右侧高的重要原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发病的部位有腓肠肌静脉丛、内收肌管内的股浅静脉、左髂股静脉等。其中腓肠肌静脉丛血栓是最常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