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
1、容易被误诊
临床报道极少,可能部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被误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缺血性疾病,尤其是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患者,可导致下肢供血不足出现间歇性跛行,以及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体征,诊断中就容易忽视下肢动脉本身的病变而发生误诊。
2、症状表现
① 患者多以间歇性跛行为首发表现,腹髂动脉闭塞时,症状出现较晚,常表现为臀部及腰部肌肉钝痛,出现静息痛者少。
②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等症状,可急性发作;
③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也可隐匿起病。
④也可导致肢体坏疽而截肢
过去认为大动脉炎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肢体坏疽
主要是因为病变多累及上肢动脉,如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由于上肢承受压力较小,侧枝循环较丰富,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也可以接受来自躯干和内脏侧支循环的供血,加上来自头臂干的侧支,使上肢的侧支代偿更加丰富,缺血多数不会太严重,极少出现肢体溃疡或坏疽,这也是上肢慢性缺血截肢率低的主要原因。
但是,大动脉炎累及下肢动脉,如髂外动脉末端及其以远的动脉闭塞,则不能得到来自躯干和内脏侧支循环的有效代偿,故下肢缺血往往会严重得多,尤其病情急剧进展者,仍可导致肢体坏疽而截肢。
3、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效果满意。
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是补益肝肾,益气养血,通过补肾强心增强心脏射血能力,增加肢体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侧枝开放。
补肾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经过抗炎,改善血流等治疗后,动脉扩张部分闭塞段管腔可再通,大部分在闭塞段周围形成迂曲的侧枝循环血管。大动脉炎女性患者多影响盆腔动脉供血,出现闭经症状,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月经可恢复正常,可使病变狭窄部位血流改善,闭塞性病变建立侧枝循环。通过治疗结果表明,大动脉炎累及下肢动脉疗效显著,与其它大动脉炎类型相比,复发率低。
4、大动脉炎累及下肢动脉,发病部位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似,但在彩色多普勒声像图上二者有明显不同,易与鉴别。
治疗中应注意的是,动脉炎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及病理改变均不同,
大动脉炎病理改变将累及血管壁全层,内膜及外膜的显著增厚使病变对球囊扩张抵抗强烈;病变累及的血管很弥漫,且经常出现长段病变,更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
使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方法对待大动脉炎,疗效不佳。
采用支架置入术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支架内内膜增生,支架为血管内异物,会加重炎症反应,再狭窄和闭塞率高,因此不建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下肢动脉病变者。对大动脉炎患者,血管腔内治疗需谨慎行之。
而药物治疗占主导地位,在改善下肢动脉供血的基础上,需要增加抗炎药物及抗免疫反应的药物,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结合扩血管抗凝改善血循环及中药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等治疗,可改善因血管狭窄较明显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