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文章来源:石家庄长城医院 点击次数:
一、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机理
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不是十分明确。
1925年Gruber最先提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变态反应学说,之后,有人强调
高血压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
血管炎尤其是坏死性
血管炎的发生与血流动态有密切的关系;
而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有
先天性C2缺乏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提示C或酶抑制物质缺乏可能促使结节性多动脉炎发病。
近年许多研究和观察表明,
药物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变态反应,形成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壁,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补体被激活,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导致
血管炎性病变或发生坏死,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MPO)抗体对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可从分子水平鉴定致病的特异性抗体,研究结果提示抗MPO抗体为结节性多动脉炎特别对于合并肺、肾损害者的敏感指标,抗MPO抗体的出现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指标。
二、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理改变
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中小动脉,尤以分支处多见,病变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部分小静脉亦受病变侵袭。病理变化累及动脉全层,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各期病变可同时存在。
血管病变的病理分期可以分为4期:
初期(变化期):
在小动脉中层呈类纤维变化或透明样变,内膜下水肿和纤维素析出,内膜细胞脱落。
有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炎症期:
中等动脉中层肌纤维肿胀,内膜水肿,管腔狭窄,继之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各种细胞浸润,如多形核白细胞、外膜破坏、肌层变性。
病变呈阶段性有动脉瘤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由于内膜增生、血栓形成,而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所在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
此期炎症也可侵及相邻静脉。
好转期(肉芽肿形成期或慢性期):
此期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纤维母细胞增殖,并深入至坏死部位,血管壁增厚,血栓机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
治愈期(瘢痕期):
炎症消退,病变血管机化,肌层、内弹力层断裂部分被纤维组织修复替代。
肾脏受病变累及时,表现为梗塞、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结节性多动脉炎发生局灶型肾小球炎者占15%-20%。
在消化系统中,从胃到直肠及肝脏均可受炎性病变累及,肝脏和空肠及肠系膜动脉是最为常见的受累部位。肝脏的血管炎常与动脉瘤、梗塞和肝炎并存,10%的病例有胆囊和阑尾血管的病变。
周围神经的血管病变十分广泛,可波及整个神经,位于神经外膜直径为75-200um的小动脉常被累及,病变和其它部位一样,从急性病变的纤维蛋白样坏死至内膜增生和血管周围纤维化。
周围神经发生的病变,不易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管炎相鉴别,但如腓神经受累,活检有助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周围神经病变少见,可在脊椎、脑膜、脑及深部发现动脉炎症。
心脏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的常见部位,可发生心包膜炎、冠状动脉炎、心肌梗塞和心脏肥大或心功能衰竭等。
- 请专家帮忙--
- --请输入正确的信息,便于及时指导患者治疗疾病!
百度地图脉管炎 静脉血栓 动脉硬化闭塞症 布加氏综合征
注:本站所有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内容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冀ICP备10001073号-12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证:冀卫网审字(2013)第32号
咨询热线:0311-85839178 微信:13831189439 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中山东路802号
www.chinaxg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