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疗法
大动脉炎,平衡免疫治疗的优势
一、免疫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动脉炎又称"动脉炎无脉症",已被医学界公认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整个动脉炎性病理变化中,免疫复合物反应、细胞粘附等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方法治疗。将大动脉炎发病归纳起来,整个发病过程中包含着识别、攻击两个过程。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就象一个军队,一部分功能是打击敌人的攻击系统。但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这就要靠具有识别功能的免疫系统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在此称之为"识别免疫系统",识别系统指向哪里,攻击系统就对哪些目标进行打击。如果识别系统将自身组织定为"敌人",那么攻击系统就将攻击破坏自身组织。这样就形成了免疫反应性疾病。大动脉炎就是在这种免疫反应过程中形成的。其本质说明,识别免疫系统功能是低下的。也就是说,大动脉炎患者的免疫功能是低下的,不平衡的。这就是说,对相当一部分大动脉炎患者单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磷酰胺等是不行的。因为由于识别系统功能低下,上述药物减到一定剂量,病情必然会发作,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二、为什么单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动脉炎疗效不好?
许多大动脉炎患者,都曾到过省级、国家级医院就诊治疗,但所服用的药物如:激素、环磷酰胺等,大剂量服用时疗效都不错,血沉正常,CRP定量正常,体温恢复正常,炎症性疼痛缓解。这是因为激素等抑制了免疫的攻击系统,使其攻击能力下降,炎症反应得到一时改善,但同时,免疫识别功能也受到抑制,识别能力下降,整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免疫不平衡的状态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突出,对一些外来敌人,如细菌、病毒等识别能力进一步降低,抗病能力进一步减弱,而容易被感染,甚则由于重度感染,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这些药物也诱发机体内部一些功能紊乱出现如:内分泌系统紊乱诱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微循环障碍诱发的股骨头坏死,消化系统诱发的胃部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妇科出现的月经消失等等都与上述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三、什么治疗方法最为理想?
石家庄长城医院血管血栓科雷小明教授倡导新思维,新疗法,并创立中西医相结合平衡免疫疗法治疗大动脉炎三原则,即:平衡免疫,保护血管内膜、消除血管炎症。这三个原则是一种创新之举,代表着新时代的学科潮流。经上述三原则治疗的患者两到四周后血沉基本都可恢复正常。该疗法有如下特点:
1、不再抑制免疫:使已经降低的免疫识别系统功能增强,提高识别系统对敌人及自身组织的分辨能力,增强免疫攻击系统的准确性,这样既打击敌人,又保护自身组织不受损伤,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全新的大动脉炎免疫疗法--免疫平衡疗法。这个原则也是基本原则,它贯穿大动脉炎治疗全过程。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了免疫攻击系统的攻击茫目性,从根本上避免了大动脉再受损伤。
2、保护血管内膜:大动脉炎主要是血管壁的炎症,早期是动脉周围炎、动脉外膜炎,随着病情发展,炎症累及中层及内膜,引起内膜增生、水肿并向纤维化发展,最后将管腔堵塞。因此,一旦发现大动脉炎就应立即保护动脉内膜,以防内膜增生堵塞管腔及防止内膜纤维化、钙化与硬化,起到阻止大动脉炎严重发展的目的。
3、消除炎症:消除炎症是挽救大动脉损伤的当务之急。可以说前两个方法是为此打基础,是治本的长久之计,但急性血管炎形成后,常常进展快,势头猛,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炎症,就将使血管内膜水肿、增生,最后全血管壁纤维化,到那时治疗难度将很大,难以使病变逆转。因此,根据炎症急缓,范围大小,部位不同因人而异地积极控制,消除炎症,对于消除大动脉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特色中医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药组方有哪些?
1、大动脉炎Ⅰ号——治疗大动脉炎的最常用药,是大动脉炎急性期治疗的首选药。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滋阴活血,具有较强的抑制炎症反应,消除动脉内膜,肌层外膜等组织充血水肿,保护血管内膜,兼有改善患者免疫紊乱,减轻免疫攻击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现象,从而起到抑制,消除急性炎症的作用。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对血沉恢复等都有良好作用。
2、大动脉炎Ⅱ号——主要功效:健脾益肾、解毒活血。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识别能力,平衡免疫识别与免疫攻击的协调性,兼有消除血管炎症,保护血管内膜,抑制血管壁纤维化,防止大动脉炎复发的作用。该方主要用于大动脉炎恢复期及迁延后期,对于血管内膜,中层等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动脉内膜增生。建立侧肢循环,改善血液灌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动脉炎III号——治疗大动脉炎活动期的首选药物。是在大动脉炎Ⅰ号的基础上增加了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力量组成的新方,其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养阴调免,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清除动脉内膜、肌层、外膜的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膜,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减轻动脉及其周围炎症水肿的作用。经实践证明对降低血沉、CRP等具有辅助作用。
4、大动脉炎Ⅳ号——具有滋补肝肾、平肝益气、活血通脉,本方具有清除血管炎症、保护血管内膜、调整免疫,同时具有保护肾功能、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 对抗阴虚阳亢状态。主要适用于大动脉炎长期使用激素或年老等表现为阴虚阳亢的患者。#p#副标题#e#
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发病率较高,仅次于头臂干型大动脉炎,多发生在肾动脉起始部,少数患者发生在远端肾动脉,因为动脉炎症早期从血管外膜开始,此时管腔无明显狭窄,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肾动脉管径正常,肾动脉受累往往被遗漏。因此,早期大动脉炎血管造影正常并不意味着血管未发生病变,若从血管彩超上测定肾动脉血流呈杂色,肾动脉流速增高,则提示肾动脉受累的存在。由于解剖因素,左右肾脏比邻,处于左邻右舍的关系,腹主动脉与肾动脉相邻,从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发病患者情况统计分析,多数为双肾动脉损伤,而且肾动脉损伤与腹主动脉损伤几乎同时存在。
肾动脉狭窄主要导致慢性缺血性肾病和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缺血性肾病是肾血管阻塞致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有明显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高,90%以上出现肾血管性高血压,据临床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升高的水平不完全成正比,而与肾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比,双侧均狭窄者较单侧血压升高更明显。若同时合并胸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会加重高血压,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表现,如左房增大,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双肾动脉狭窄时,多同时有腹主动脉受累,临床控制血压的治疗原则是保证肾脏灌注,应将血压控制在同龄正常人血压稍高水平,肾动脉狭窄越重,血压控制的标准越要放宽,降压过度,可诱发肾萎缩,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宜发生脑血管意外。肾脏严重萎缩、GFR<10ml/min,认为单侧肾脏失功,不会产生高肾素,对高血压不产生作用,此时血压会恢复正常,萎缩的肾脏保留不必切除。如果肾脏萎缩<8cm,又不是严重萎缩,可能就会有肾动脉狭窄致高肾素致高血压。
部分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患者发病后曾做过肾动脉扩张或支架置入术,从置入支架者随访了解,术后3~6月不等患者再次出现血压升高,出现肾脏萎缩,仅有少数患者术后及时控制炎症未出现再狭窄。由于大动脉炎是炎症性疾病,患者选择介入手术治疗易加重动脉炎症进展,血管内膜增生,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血管再闭塞早期多由血栓形成,晚期多由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再狭窄,置入支架者更易发生动脉狭窄以至于血管闭塞出现肾萎缩。因此,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支架置入。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通过远期随访观察,较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好,保肾成功率达到90%以上。应用促纤溶、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能够消除血管内膜增生或血栓形成,控制血管炎症,改善血流,建立副肾动脉,保证肾灌注,使部分出现肾萎缩倾向的患者,在治疗后肾脏未发生萎缩。通过临床观察,对于单侧明显狭窄、肾脏灌注尚正常的患者,可大胆使用ACEI类药物,而有肾萎缩倾向者,待肾灌注改善后使用;双侧肾动脉狭窄不再是ACEI类药物的绝对禁忌,在改善肾脏灌注后,肾素水平仍较高者,可在治疗后3~6个月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通常选择双通道排泄的ACEI类药物,观察血压及肌酐变化,缓慢逐渐加量,可有效改善尿蛋白,使血压得到理想的控制
咨询电话:400-621-8396
邮箱:413301412@qq.com
地址:石家庄东开发区黄河大道84号
提前预约免挂号费
温馨提示: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病情疗法请到医院面诊专家。